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土壤肥力提升须多部门联合“出拳”

近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联合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6000亿元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还于日前发布了《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强调要提升我国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这两条消息标志着我国的耕地保护已从单纯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并已将该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与政策措施。 

  然而,与上述政策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耕地土壤肥力整体低下,将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为此,业内专家呼吁,为保证我国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各部门应联合起来,通过“组合拳”来保护、提升我国耕地土壤肥力。 

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详细反映了我国耕地土壤的肥力状况: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比例偏低,其中缺磷和极缺磷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0.59% 。然而,这份调查是在30年前完成的。

  “30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更权威、全面的数据反映土壤肥力。根据目前零星的数据判断,总的来讲,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总体略有好转,氮略有上升,磷上升很多,钾还在下降。” 

  “不过,与欧洲、美国土壤相比,这种"略微"的上升是微不足道的,总体水平仍然相当低。” 黄鸿翔在对比中外土壤状况时说。 

  让黄鸿翔更加担忧的是,目前耕种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恶性循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农民在肥力低下的土地上靠大量施用化肥来保证产量。然而,过量和不科学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结构破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保持能力降低。土壤保肥能力降低,又进一步促成了农民的“追肥行动”。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土壤的保肥能力低造成肥料易于流失。” 黄鸿翔表示。 

让人乐观不起来的“丰产”

  在耕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却连年实现丰产,刚刚结束的夏粮更是收割了12995万吨粮食,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然而,面对“丰产”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不喜反忧,“我国的丰产是在大量利用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的化肥施用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因此农业生产的相对效益并不高”。 

  在徐明岗看来,实现粮食丰产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 

  “对于粮食丰产,我们不能太乐观。”黄鸿翔与徐明岗持相同的态度,“粮食丰产主要依靠两方面因素:一是科技进步,如品种、栽培技术的研发;二是高投入,我们8%的耕地用了世界多于30%的化肥。” 

  正如黄鸿翔所说,在土壤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现在采用的是“高投入取得高产出、高强度利用土壤”的方法,一直在通过“以丰补歉”来解决国家的粮食供应。 

  黄鸿翔表示,现行的粮食产量提高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改变土壤肥力的状况,我们以后想要实现增产会越来越难。” 

需要“双管齐下”

  改善耕地质量、提升土壤肥力,需要两项工作:推动有机肥的施用与基本农田的建设。 

  其中,有机肥的施用是核心。“恢复耕地质量必须从施用有机肥入手,让农业中的元素循环起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对于基本农田建设,黄鸿翔则认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往往依靠分散于各部门的一些单项措施,缺乏在长远规划指导下的大规模、综合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各个部门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很容易出现水利设施整治好了,可土壤的有机质仍旧很低,或者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可相关基础设施却不完备的现象。”黄鸿翔说。 

  “所以,各部门应该联合起来,打好"组合拳",改变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现状。”他建议,“可以考虑在农业部设立耕地质量管理司,并把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有关耕地质量建设的职能划归农业部统一管理。”